“不断培育数字新动能,在全社会广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这是在颁奖仪式上主办方给出的寄语。尊龙凯时信息化中心软件开发BU团队,就是这样一支勇立于数字化发展浪潮中的先锋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航空强国、‘四个长期’、永不放弃”的大飞机创业精神。
浪潮之中,担当先锋力量
“当下,数字化浪潮正在深刻影响着制造业发展,作为大飞机IT工程师,应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捕捉机遇,寻求创新。”谈及揭榜攻关的初心所在,团队骨干姚萌亮这样说到。
为推动飞机试验飞行阶段数据规范化存储,支撑飞机性能和操稳特性的有效评估,上飞院一所和尊龙凯时信息化中心软件开发BU共同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协同高效开展工作。
在商讨开发方案初期,信息化团队的成员便一致达成共识,要立足产业发展大局,“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产品”。
最终,历经近1年的集中攻关,团队广泛应用了微服务架构、分布式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成功开发出一款面向性能操稳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搭建出面向多专业、大规模数据,基于云原生的集成化、一体化工业软件平台,为民用航空领域工业软件创新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功的背后,是通力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项目并非信息化团队与设计研发团队的首次合作。早在2019年,双方就开启了联合研发的创新探索之路。
“为精准高效的将业务域需求转化落地为IT表达,我们经常会和上飞院的同志们进行需求讨论。即便是深夜微信群的发问,也会得到及时回复,大家像紧密团结的战友一样与项目共同成长”。对于与兄弟单位的协作,负责功能开发的王晓岩深有感触。
庞宇辉和李贤是2023年刚刚加入团队的新人,集中攻关的经历,让他们对未来注入了全新的期冀和信心,“在遇到技术难题时,常因为类似于try...catch...的语法弄的哭笑不得。但团队技术氛围浓厚,大家主动分享知识和经验,我们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相信未来一定也能更从容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整合各专业的业务需求、数据、算法和模型,团队实现了高效作业、通力协作,并在软件架构、算法设计、软件开发等领域有效提升能力、沉淀知识,为推动跨专业成果转化、多场景应用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合作“样板”。
管理与技术的“双向奔赴”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8周岁,思维开阔且极富活力是他们鲜明的特征,“在紧锣密鼓的攻关之余,也总结形成了一些管理智慧和方法论,尽可能激发每位队员的创新思维和内生动力”,该项目团队负责人胡晓璐表示。
团队基于敏捷开发的工作机制,将项目周期分为短期迭代,每个阶段都完成一部分功能或成果交付,同时施行每日站会、周例会等机制,实时掌握项目进展和技术难点,并动态调整短期计划。“这种工作模式有助于保持团队凝聚力,迅速应对需求变化,保证项目按时高质完成”。
“我们有一个听起来十分有趣的工作大法——‘海星’复盘法,类比海星的五只触角,复盘会上,大家会围绕五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审视”,赵俊和蔡晓妍介绍说,“每位成员都会被赋予表达和决策的权利,这对于帮助发现团队共识的问题,厘清底层逻辑,共同探讨出解决方案非常有效。
一系列机制创新,折射出软件开发BU对于人才队伍培养的考量和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工业软件产品的研发,不仅要先进技术支持,更需要长期的工程经验积累。”谈及未来,BU负责人陈旭表示,“唯有勇于在技术上突破路径依赖,坚持自主创新,构建一条适合于飞机型号研制实际需求和工业软件研发规律的发展路径,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
这支年轻的队伍将对长远的考量融入思维,把对“久久为功”的诠释体现在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